如果简体有乱码,请在这里看繁体版(BIG5)

《星期专论》:国家正常化不应被武力吓住

曹长青

台湾走向国家正常化的进程,在相当程度上取决於人们对中国是否会对台动武的看法。不仅泛蓝阵营用这点来恐吓台湾民众,以此来阻止、拖延法理台独的步伐,泛绿阵营内部也不乏认真的担心∶现在是否到力推制宪正名的时候?中国到底会不会打?

一周前五角大楼公布的「中国军力报告」显示∶中国一方面迅速扩张军力,对邻近国家的威胁能力在增强;另一方面,中国国内则面临相当严重的各种不稳定因素。所以台湾和其他亚洲国家既要警觉,但也不必惊惶。该报告也明确显示,解放军目前没有攻克台湾的能力,尤其是在美国介入的情况下则更没有可能。

●「台湾如遭攻击,美将协防」

仅仅是中国军力的增长就可能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,而如果中国武力犯台,则直接威胁美国的民主理念和其在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,所以对台海冲突的干预,美国军方是有基本共识的。美国战争学院(NWC)教授柯尔(Bernard Cole)在「中国军力报告」发表後对「华盛顿观察」表示 ,美军的确有同中国军方作战的准备,他说,「美国自然会有她的应对策略,第一个设想的状况就是在台海冲突中,美军要如何同解放军交战并予以反击。」美军太平洋司令基廷(Timothy Keating)也在今年三月上任时就明确表示,「如果台湾遭到中国大陆进攻,美国将协防台湾。」

而在美国干预的情况下,中国当然一定是输家。尽管中国历年都在增加军费,但其军事和美国的差距依旧非常悬殊∶中国的军费开支最高估计是一千二百亿美元,而美国是四千多亿,不仅全球居冠,并是排其後的英、法、德、中、俄、日、印等十五国的总和。北约的其他二十五个成员,全部军费才是美国的一半。

●美国海军重心向亚洲转移

在武器方面,美国更占优势。美国有九个航空母舰群(正建第十个),而中国连一艘都没有。美国的战机多已第四代,但中国则还没有完成第三代。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罗赫德( Gray Roughead)最近说,美国海军重心正向太平洋转移(增至六成),大西洋减到四成(过去两大洋各占一半);下年度美国将投入十八艘能拦截飞弹的神盾舰,其中十六艘部署在太平洋。在核武方面,美国库存一万个核武器,是中国的五十倍。

战争不仅是打军事,更是打经济。中国虽持续经济增长,但国内生产毛额(GDP)至去年底还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,仅相当於两个纽约加上德州;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。打仗需要石油,而中国石油七成五需从中东和非洲进口,其漫长的运输线,尤其麻六甲海峡,战事爆发後很容易被美军切断。

在政治层面,中国在全球没有真正盟友。而美国不仅和日本有安保条约,和澳洲有军事条约,并致力和印度建立战略伙伴。近年连日本也致力和印度发展关系,安倍首相在其新著「走向美丽的国家」中说∶十年後的日印关系如超过日中,不会令人感到奇怪。

●「死也不敢打,一打就死」

与外部因素相比,中国武力犯台更缺乏内部条件。这次的「中国军力报告」对中国内部的动荡因素著墨很多,指出中国领导人正面临国内各种问题的巨大挑战,能让军方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。而面对国内的动荡因素,中共高层领导人最关注的绝不是台湾,而是自己的权力。日本首相安倍在其新著中曾提到,他访问平壤时观察金正日,他既非愚人,也非狂人,而是非常「现实」,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力。这点和胡锦涛等非常相似。而任何像武力犯台可能使他们丧失权力的事,他们都绝对不会尝试。所以,连一位坚决主张中国统一台湾的中国留美学者都表示,在台海问题上,中共对台湾是「死也不敢打;要死了才有可能打;一打就死」。

不仅中共高层绝不敢轻举妄动,那个高官子弟的「太子党」阶层都不希望对台动武。西方专家认为,中国目前的经济是「盗窃经济」,即在走向私有化的过程中,权力者乘机瓜分国家财产。目前中国这种政治专制、经济开放的双轨制度,正好给了权力者最好的发财机会,他们绝不会因台湾等问题而放弃。

●中国民众最大兴趣不是台湾

而中国民众对武力犯台更无兴趣。中共建政以来,目前是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最弱的时候,他们最大兴趣是发财致富。现在中国股民已近一亿,等於不分老少中国每十三人就有一人炒股。而任何像对台动武等军事行动,都可能导致西方制裁,打断中国的经济发展,打破每个中国人的发财致富梦。

既然内、外部条件都不具备,中国当然就无法武力犯台,只是威胁恐吓而已。但这并不说明台湾就可以掉以轻心,不需要买武器。事实上,无论在任何情况下,台湾都应该拥有强大的自卫能力,一方面能在万一的时刻拥有抵抗力量,另一方面也展示台湾自卫到底的决心和实力,进而打消北京的任何幻想。

同时,台湾更应该积极推动国家正常化,在中国尚没有足够军力攻台的情况下,在自己国内把生米煮成熟饭。这是一个艰难但完全有可能的过程,关键看绿营的信心和决心。

——台北《自由时报》2007年6月3日「星期专论」

2007-06-03

http://www.caochangqing.com (转载请指明出处)


Follow caochangqing on Twitter

© Caochangqi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