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为推出○八年总统候选人而紧锣密鼓之际,我再次来到台湾,目睹并亲身体验了这个中华文化下的社会实践民主的过程。应该说,这仍然是一个困难重重、障碍重重的过程,但毫无疑问更是一个令人充满希望的过程。
●国民党阵营的困境
对国民党阵营来说,人所共知,马英九是众星捧月的唯一候选人,尽管他已经因涉嫌贪污特别费问题被起诉,而且被定罪的可能性很大(因为他的问题一目了然,法官即使想不定罪,找理由都很困难)。但国民党已经铁定心肠,候选人非马英九莫属,哪怕修党章,改条文,为马英九量身打造。而且蓝营基本盘似乎也众志成城,无论如何都要推出马英九做总统候选人。一位绿营的年轻朋友跟我说,他的支持蓝营的同事表示,即使马英九死了,也要把票投给他。这到底是马英九的骄傲呢?还是国民党的悲哀?他们除了一个被起诉的人之外,再也拿不出第二个候选人。
除了只有一个被起诉的马英九出来参选的尴尬之外,国民党的第二个麻烦是能否协调马英九和王金平合作的问题。作为国民党本土政权的代表人物,王金平自然也有相当一部份支持者,他们目前明显在期待,如果马英九一审被定罪,那麽王金平就有出来竞选总统的希望,而不是做马英九的副手。所以对於○八年的总统大选,国民党不仅要面临马英九个人问题所带来的困境,还可能要面对马王不和而带来的分裂。因此,即使不谈意识型态的理念层面,仅仅从政治操作的技术层面来看,国民党要在 ○八年夺回政权的希望实在不大。
●民进党类似美国总统候选人辩论
相比之下,民进党推出候选人的进程则健康得多。首先,由既有地方执政经验,又都担任过行政院长的游锡堃、谢长廷和苏贞昌,加上现任副总统吕秀莲这四位被称为民进党「四大天王」的人报名参选。尽管我本人对「天王」之说十分反感,这种称呼用在影艺界人士身上已经够俗烂,用在政治人物身上则不仅媚俗、低俗,更可能因这种定位而潜在地设定了一个框架,使其他挑战者望而生畏,但无论如何,这四位毕竟都是民进党内公认的最有资格的参选人。
除了四人正式报名参选之外,民进党也成功地举行了全部三场的政见辩论会。我在台北和台南的电视机前观看了前两场辩论,在嘉义现场目睹了第三场政见发表。总的感觉是,民进党的这几次辩论会,从形式到内容,几乎可以和世界一流民主国家媲美。当几位候选人相互握手致意,站到各自辩论台的时候,似乎有在看美国总统候选人辩论的感觉。尤其值得特别推崇的是第一场政见辩论会的提问,几乎所有问题都非常精彩,既尖锐,又到位,迫使参选人解释自己的政见。而且四个提问者,有交叉和辩论,这比美国通常只有一个新闻界代表提问的方式更全面,更公平。
几场辩论,候选人都完全是在君子之争的范畴,整个一派绅士风度。而且三场辩论会陈水扁总统都全程在台下聆听,展示他对党内公平竞争的支持,和对透过民主机制而产生候选人的信心。对於第一次进行党内初选的民进党来说,能举行这麽成功的辩论会,不仅是他们本党的骄傲,也是台湾民主的骄傲。
明显地,民进党内的政见辩论和顺利进行的初选,使国民党相形见绌,所以泛蓝媒体不断热嘲冷讽,什麽「四天王内讧」「恶语相向」「政治恶斗」「人身攻击」等等,把民进党内正常的政治竞争夸张成「恶斗」。当然,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,面对国民党没有民主初选,只是权谋政治的「乔」(台语∶安排、协调)来「乔」去,乔不出个名堂的尴尬,蓝营的支持者们难免酸溜溜的。
●四候选人国家认同基本一致
民进党内的竞争在既君子、同时也各不相让地激烈进行著。迄今为止几位候选人之间没有人身攻击,他们相互批评的基本都是政策路线,或者行政操作。四位候选人在台湾的国家认同上基本一致,都明确表示要追求台湾成为法理独立的国家,但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,则有路线政策的不同。
在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方面,苏贞昌和谢长廷倾向继续扩大开放,游锡堃则主张更谨慎,必须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,才能考虑进一步的发展。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,四位民进党候选人没有多少差别,都是中间偏左,强调福利、环境、照顾弱势团体等等。在目前的台湾,右翼想法似乎没有立足之地,泛蓝媒体的调子更左,不仅在所有社会议题上都呼应西方左派,在经济政策上则呼吁增税,跟西方左派鹦鹉学舌地喊「不能为富人降税」之类。建立在西方个体主义基础之上的右翼思潮几乎完全没有被引进台湾,这是今後台湾社会的一个潜在危机。
在如何处理国家定位这个台湾总统大选的最关键议题上,概括说来,仍是苏贞昌和谢长廷的政策比较接近,倾向於通过向国民党让步和妥协,以期做到「和解共生」。他们认为,等到要求台湾独立的主流民意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,那时正名、制宪、成为法理独立的国家也就水到渠成了。这种做法基本上是陈水扁执政的延续,也就是说,保持目前「中华民国在台湾」或者「中华民国是台湾」这个事实独立的现状,看民意发展程度,继续下一步「修宪」或「制宪」,走向法理台独。
在这个问题上游锡堃和吕秀莲的政策比较接近,认为既然主张台独的主流民意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二,那麽下一步就应该自上而下,积极主动地推动台湾从「事实独立」走向「法理独立」。
●绿营精英和百姓阶层的竞争
至於四位民进党候选人最後谁能出线,目前还很难判断。首先吕秀莲基本上没有希望,竞争是在游、苏、谢之间。游锡堃在普通绿营民众中的支持率很高,但苏贞昌和谢长廷则在绿营精英中各抢了一片天地。普通百姓看的是理念和人品,他们认为游锡堃为人忠厚朴实,不会权谋计算,理念比较坚定。但精英阶层则更看重政治操作,虽然他们对游锡堃的理念和人品也都一致持肯定态度,但认为他的口才、运作不如谢长廷和苏贞昌,对他是否能打败马英九持怀疑态度,所以多数精英推苏、谢。换句话说,精英们是在苏、谢之间撕杀,老百姓则著急怎麽才能把游锡堃推出线。
在美国,左右派之间的争斗,基本上是左翼知识分子带领最底层福利阶级抗衡右翼中产阶级大众。在台湾没有最底层福利阶级,目前开始显现的是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百姓之间的裂痕。所以说,这场民进党内的竞争最後结果如何,从一个意义上来讲,是绿营精英阶层和百姓阶层的竞争。但无论最後谁能赢,结果不重要,关键的是这个民主的形式,民主的操作过程。
据我个人的观察和感觉,中华文化在台湾的选举中没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,它只增加了人们对人际关系和权谋的看重,对理念和原则的妥协。这一点无法不令人想到,无论是台湾,还是今後的民主中国,或者整个亚洲,要能使民主体制健康地发展,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能在多大程度上传播西方个体主义(individualism )价值的观念,而在东方这种建立在群体主义文化上的社会,只能在民主的道路上制造各种绊脚石。
2007年4月23日於台北(原载《开放》5月号)
2007-05-02
http://www.caochangqing.com (转载请指明出处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