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目前民进党正在进行总统候选人的党内初选,所以我这次来到台湾後,和朋友们相聚,难免都是在谈论这个初选和候选人。由於我在文章和电视节目中对候选人有明显的倾向性,有朋友劝我不要那麽明确,因为「最後无论哪个候选人出线,你肯定都会支持,如果不是你现在挺的人胜出,到时岂不是自找尴尬?」
但我对这点却没有丝毫的心理包袱。当你超越个人利害,仅从理念原则思考问题(任何问题)的时候,就会非常轻松。新闻记者当然必须尽最大努力对每个候选人做客观报导,但评论是主观的,作为政治评论员,在这种时刻只有清晰才是对读者和观众负责任。坦率地说,我觉得台湾受中国文化负面价值的影响太大,各种人际关系、利弊权衡等等,成为很大的心理负担,所以在遇到重大问题需要选择、需要表态的时候,不是清楚地站出来表达观点的人太多,而是太少。各种观点只有清晰地摆上桌面,民众才有更大选择的馀地。自己的观点被事实证明错了,并不可怕,事後能够认识和反省错误,恰恰是促使人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
当然,观点之争导致反目成仇也是顾虑之一。一些朋友谈起各自的支持者颇为激动,有的甚至大有势不两立的倾向,这实在大可不必。在美国,邻居很可能是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,这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做好邻居、好朋友。在美国最典型的一个故事,莫过於民主党柯林顿总统的竞选顾问卡维尔(James Carville)与共和党老布希总统竞选顾问玛塔琳(Mary Matalin ,後又做副总统钱尼的顾问),竟然在为各自的候选人助选期间相恋,并在柯林顿当选总统後结成夫妻。由於他们两人的政治观点近乎两极,而且是各自阵营的大将,所以他们结婚时成为媒体新闻,也不被很多人看好。但十多年过去,他们的婚姻很稳定,养育了两个孩子。他们俩还时常同时上政论节目对战,相互在政治观点上毫不妥协,但这一点并没影响他们在谈到家庭生活时,丈夫夸妻子,妻子赞丈夫。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借鉴。当你习惯西方民主国家君子之争这个游戏规则之後,就会认为目前这些不同和争论是正常现象。在观点之争中,谁对谁错不是关键,这里最重要的是,把不同的多样观点摆上市场,让民众选择。这是民主的最根本价值之一。无论是今天的台湾,还是明天的中国,要走民主之路,迟早要习惯倾听不同的声音,迟早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。
有人担心由於党内竞争而产生分裂,事实上,公开竞争所产生的後遗症远低於权谋政治的私下运作;而且民进党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民主政党,迟早得适应这种公开的竞争。
——原载台北《自由时报》2007年4月9日「曹长青专栏」
2007-04-10
http://www.caochangqing.com (转载请指明出处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