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民进党已有四人正式报名竞争总统候选人提名,这是民进党首次有多人出来公开参选,这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操作;它不仅是民进党内推动民主政治健康的一步,也是提升整个台湾民主政治可喜的一步。相比之下,国民党还在搞私下运作,继续权谋政治的後遗症。
但可能对这种操作尚不够熟悉和习惯,有些人担心绿营分裂,因而特别强调此刻要「团结」,期待、甚至呼吁陈总统出面「协调」产生「候选人」。
担心分裂可以理解,要团结的愿望更没有错,但时机不对。目前这个阶段,要强调的不是「团结」与「协调」,而应该是「政见」与「竞争」。应该鼓励参选人相互竞争,因为只有在竞争中,他们才会把自己政见与理念说清楚,民众才有充分的机会进行比较,最後推出最符合自己阵营政治理念的候选人。
美国是比较成熟的民主国家,其经验值得借鉴。美国也是○八年选总统,目前两党各有四到五人宣布要竞争总统候选人提名,而且选战序幕已经拉开,选情明显比台湾要激烈。但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,双方都没有人呼吁要「团结」,执政的共和党更无人要求布什总统出面「协调」本党候选人。道理明摆著,在民主国家,不是总统选「接班人」,不是蒋经国选李登辉,也不是邓小平选江泽民和胡锦涛,而是选民决定本阵营的下一届领袖。
美国选民此刻最关心的是参选人的「政见」,像对伊战、国防、税收、福利等争议性问题的态度和承诺。这个阶段,无论美国政坛和民间,都把本党内的竞争视为正常,并且是理所当然的做法。而且这个阶段的激烈竞争,并不影响他们日後的合作。
例如代表共和党保守派的里根总统,八○年党内初选时,就和代表本党中间派的候选人老布什相互抨击,但这并没有影响里根後来选老布什做他的副总统搭档,并且八年良好合作,离职时还促成了老布什也赢得总统大选。
正由於美国人视党内竞争为正常和必须的做法,所以目前不仅没人喊「要团结、不可分裂」,而是要求参选人表态、讲清楚,同时媒体每天对参选人的一言一行品头论足,非常「计较」。此时同一阵营的意见领袖或媒体,不是像最後大选时那样只给自己阵营候选人助阵,而是对本阵营参选人苛刻挑剔。例如保守派的《华尔街日报》上周二就发表专文,严厉批评目前共和党呼声第二高的参选人麦肯恩,毫不留情地抨击他在共和党最关心的减税问题上靠拢民主党。而自由派的《纽约时报》则发表多篇专栏文章,有的猛捧黑人候选人奥巴马,有的痛斥希拉里。这个阶段,是本党挑剔本党的时候,这种做法,谈不上什麽「不团结」,而是体现了西方文化看重理念和原则的精神。
但受中国文化薰陶的人,往往不重是非,不想得罪人,视人情世故高於理念原则,於是面临重大选择时经常不表态,或者和稀泥。所以台湾在适应民主政治良性竞争的同时,还要面临抗拒中华文化陋习的挑战。
今天,台湾政治面临的理念冲突,比其他民主国家更「切身化」,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正常存在和个人的身分认同。所以真正关注台湾前途与命运的选民,在这个阶段,应该非常「计较」本阵营候选人在原则问题上的观点、立场和承诺,与以前在政治上的作为。这不是选一个人,而是选择一个方向!现在非常「计较」,将来才不会含泪投票。或许有人担心,如果候选人理念太清晰,会不会吓跑中间选民?但从美国、日本的经验来看,恰恰相反。老布什在与里根竞争本党总统候选人时,就因太「中间」而败阵。里根则不仅以强硬坚守本阵营理念当选,更以美国有史以来最高票连任。现总统小布什也因比他父亲更坚定的保守派而获党内提名及连任。包括日本的小泉、安倍等,同样都是以坚守本党理念而大获全胜。
里根和小泉的精神是:不靠原则问题上的妥协来「争取」中间选民,而是用坚定的理念振奋出本阵营万众一心的士气和声势,来「吸引」中间选民。靠妥协、安抚、讨好去「争取」一些人,和用理念的坚定、必胜的士气和成功的声势去「吸引」中间选民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,带来的是本质不同的结局。
在绿营透过竞争、竞选产生了总统候选人之後,那个阶段则要「完全不计较」;所有绿营的人都应该放弃原来的歧见,不分派别,而全都做「台湾派」,全力支持绿营的新领袖。这个时候,本阵营内才应该强调「团结」,总统才应出面,「协调」出绿营的团结与士气,振奋出整体绿营的声势和激情,直至赢得大选胜利。
○八年民进党若能继续执政,那个阶段绿营的选民应该再次「计较」,要求新总统兑现原来的诺言。但只有目前这个阶段绿营选民对总统候选人「非常计较」,才会迫使他们清晰政见,做出承诺;未来才会有要求新总统兑现诺言的根据和理由。
但如果把这「计较」与「不计较」的三阶段摆错了时间段,那就不仅难赢大选,更阻碍理想的实现。
——原载台北《自由时报》2007年3月18日「星期专论」
2007-03-19
http://www.caochangqing.com (转载请指明出处) |